本科生导师优秀案例
本期导师预览:
医学院-何雅億
医学院护理学院-陈翠萍
医学院-贺石生
医学院-彭沪
医学院-蔡清萍

本科生科研成长的全方位指导

第一部分 导师简介
何雅億,博士,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后。目前担任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癌精准免疫亚学科负责人,先后至云南东川人民医院进行扶贫援滇、上海新国博及复兴岛方舱医院新冠救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学习。

第二部分 案例分享
小张是何雅億教授指导的本科生之一,希望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何教授首先通过与小张的谈话,了解他的兴趣和学术背景,帮助他找到研究的起点。在一次关于呼气质谱分析的讲座后,小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向导师请教如何在该领域开展研究。何雅億教授并没有直接给出研究课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小张思考,鼓励他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在与小张讨论过程中,何教授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指导他如何系统地搜集相关文献,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进而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通过这种启发式的引导,小张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开始投入到有关肺癌早期筛查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呼气质谱分析的课题中。
在研究初期,小张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尤其是在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上感到困难。何教授意识到这一点后,主动为他安排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定期检查小张的实验进度。每当小张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遇到难题,何教授会耐心地解释实验原理,帮助他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并推荐一些学习资源和软件工具,提升他的分析能力。
此外,何教授还定期举办团队内部的科研讨论会,鼓励小张将自己的研究进展与其他同学分享。通过这种方式,何教授不仅帮助小张提升了科研能力,还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在团队讨论中,小张逐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接纳团队成员的反馈,如何在学术交流中发现问题并改进自己的研究方向。
为了让小张有更多接触社会和学术前沿的机会,何教授安排他参与了一个多中心的肺癌早期筛查项目,并与国内外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在项目中,小张不仅得到了与医疗专家、工程师等跨学科成员合作的机会,还在何教授的推荐下,参加了多个学术会议,并与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经历不仅让小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他未来的求职与深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何教授指导学生

同济护理教育路,创新深耕谱华章

陈翠萍,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主任护师,现职同济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在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及护理教育领域深耕39载,访问美国、新加坡、台湾及香港多次。作为护理教育者,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坚持言传和身教、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展现出卓越的师德师风,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在同济大学的护理学院,陈翠萍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为了众多学子心中的优秀导师。作为护理学院的副院长,陈翠萍老师不仅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在本科生导师工作中,以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理念,引领着一批批学生走向成功。其中,姜缘缘同学的成长历程便是陈翠萍老师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动体现。
姜同学自入学以来,便展现出了对护理学的浓厚兴趣。在了解到姜同学对虚拟课程平台建设的兴趣后,陈老师鼓励她参与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虚拟课程的平台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姜同学不仅学到了如何将护理学知识与教育学理论相结合,让她深化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她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姜同学与团队共同努力,成功完成了项目,并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应用技术大赛的三等奖。这一成果不仅让姜同学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更让她深刻体会到了交叉学科研究的魅力和挑战。
该项目成功后,陈翠萍老师继续带学生精细深耕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虚拟仿真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并将该项目上传至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供更多学生使用。在看到课程应用之后,姜同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向教育学领域发展的兴趣,并给予了她继续前行的信心。
此外,陈翠萍老师深知拓宽国际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拓宽视野的机会。她积极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姜同学作为学校代表前往澳门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这次经历不仅让姜同学亲身体验了不同教育体系的特色,也激发了她对内地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深刻思考。

陈老师和同学们前往澳门学术交流
如今,在陈老师的悉心培养与指导下,姜同学已经顺利保研至同济大学教育学专业,她怀揣着对护理学与教育学的双重热爱,立志成为一名能够推动护理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她深知,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有了陈老师的引导和支持,她充满了信心和动力,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为护理学的高等教育作出贡献!

悉心指导,德馨情长

贺石生,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著名的脊柱微创专家,是国内开展脊柱微创手术经验最为丰富的专家之一,是国内开展椎间盘介入消融、椎间孔镜等脊柱微创手术最多的专家之一,在脊柱微创的手术、器械设计等方面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等。
在指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贺石生教授始终坚守为学生指引方向、保驾护航的使命。定期召开组会,以自身严谨的科研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诚信是学术的生命线。他密切关心学生的生活和科学研究的近况,耐心倾听学生遇到的难题,并且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出解决建议。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养成了严谨踏实的科研习惯,在学术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贺石生教授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倡导学生聚焦临床实际痛点和挑战,大胆设想,深度专研,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意都给与认真的考虑和回应。在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竞赛时,对于遇到的难题,他召开团队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他还会分享自己曾经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应对压力的经验,鼓励学生们保持冷静,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团队的竞赛作品不断打磨,屡次竞赛获奖。
贺石生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鼓励学生们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提升职业素养,为未来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民医生打下基础。并且他还提供了临床经典疑难案例供学生学习,细致介绍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过程,带领同学们了解脊柱外科的常见手术和技术,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

贺教授与学生们

急诊医学的灯塔:照亮医学生的道路
彭沪教授,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博士,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同济大学博导、硕导、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出血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急诊专科委员会委员。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主持结题上海市卫生局课题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市局级课题研究10余项。参与编著呼吸治疗师教材、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重症监护》一书。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机械通气手册》。参编上海科技出版社《急救手册》。第一作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15篇。每年承担同济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理论课教学任务和带教任务。主要研究方向:脓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多年奋战在危重病救治一线,对各类危重症救治经验丰富,擅长老年重症感染、心肺功能衰竭、MODS的救治。
彭沪教授在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1. 初步评估:
彭沪教授首先通过与学生的一对一会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目标以及在学业知识方面的具体困难。并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往成绩和作业表现,进一步确认了他在这些领域的薄弱点。
2. 制定切实的目标:
彭沪教授与学生共同设定了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包括提高各个学科成绩,以及为将来参与急诊医学研究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强化基础知识:彭沪教授为学生推荐额外的阅读材料和文献,以加强他在急诊医学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
实践操作:鉴于学生对急诊医学的兴趣,彭沪教授安排他参与急诊临床的见习和参与实验室的相关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辅导和讨论:彭沪教授安排定期的辅导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及时交流学习心得。
4. 进度监控与反馈机制:
彭沪教授定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组会和汇报来评估他的学习效果。并给出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发觉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调整和优化: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进度,彭沪教授灵活调整计划内容,增加或减少某些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如果学生在某个领域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或才能,彭沪教授也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以促进他的特长发展。
6. 职业规划指导:
彭沪教授还与学生讨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关于急诊医学领域的信息,帮助他了解可能的职业路径,并为他提供更多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彭沪教授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急诊医学研究的热情,并为他们未来的医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彭教授指导学生

育德兼育才,引领医学科普新风尚
蔡清萍,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5项,研发外科装置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及军队重大重点等课题20项,累计经费2000余万,通讯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47篇(IF=150),主编及参编专著8部。
作为一名本科生导师,蔡清萍教授高度重视对本科生的指导教育。秉持“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结合专业的特点,蔡教授引导本科生积极参与医学科普。对于同学们来说,医学科普既能促进专业学习,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是作为一名医学生,去主动承担健康宣教的社会责任。
为此,蔡教授组织本科生参观了位于东方医院,在蔡教授指导下建设的“浦东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智慧医疗科普阵地”,带领同学们直观地了解如何面向社会人群开展科普工作。
“来到科普阵地,首先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卡通logo,特别好地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智慧、医疗等因素相结合。走进阵地,关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知识,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眼前,让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也能立即对相关疾病有所了解。阵地内还有着模拟真实手术室的体验间,极高的还原度,让我们这些还没有进过手术室的学生对手术室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这里还能让患者在术前事先熟悉手术的环境、流程、注意事项,既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术前焦虑,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阵地内存放的先进医疗设备,比如3D4K的超高清立体视角腹腔镜、用于肿瘤治疗的热疗仪等都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科普可以做这么多的事!”一位本科生同学在参观完后,兴奋地说道。

蔡教授向同学们介绍科普阵地
在科普阵地内,蔡教授针对科普的目的、内容、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教授的指导与鼓励下,坚定了成为医学科普工作者的决心,并且确定了科普方向,以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诊早筛作为切入点,形成论文、视频、漫画、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成果。教授指出:科普让同学们从疾病本身出发,增进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进行科普,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或是受到启发,产生idea,这又可以与基础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开展探索,培养科研思维与能力;同时作为医学生,更是将来的医生,在科普的过程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蔡教授与同学们关于科普工作进行讨论
有围绕主题的忙碌应该是当下的确幸,事情多于岁月所以要争朝夕。蔡教授鼓励同学们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从科普出发,探索科学内涵,从科普出发,承担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