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icated to teaching
2023-2024学年
优秀本科生导师风采展示(一)
本期导师预览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 孙友刚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戴代新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蒋烁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刘敏
设计创意学院 - 陈静
导师简介
孙友刚,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高速磁浮运载技术等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0余项,发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20余篇。获入选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姑苏领军人才,全国“铁路青年五四奖章”。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3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案例分享
孙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以来,指导SITP项目5项,指导学生20多人。孙老师践行了“胸怀理想,心系家国;脚踏实地,砥砺奋斗”的理想信念,坚持品德科研并重,教书育人为先,重视创新创业。在科教融合方面,孙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测控仿真观察极端工况,培养探究能力;通过创新设计控制系统参加科创竞赛,培养学科知识的转化应用能力。这一路径的实施,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孙老师在思政教育方面颇有心得。在指导学生时,重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职业素养。通过理论知识的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通过现有约束解决智能轨道交通工程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通过轨道电气设备事故剖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些思政元素的融入,使本科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孙老师与指导学生
此外,孙老师还积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与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在本科阶段共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2项。其中,贺同学获得全国磁悬浮技术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李同学荣获2022届同济大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吴同学在第五届“同济杯”通识课程论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欧等同学获得了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三等奖,周等同学在第五届“浩亭杯”科技创新竞赛中荣获二等奖,田同学获得了北京大学硕士入学推免,周同学获上海交大硕士入学推免。
导师简介
戴代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景观遗产保护与文化景观、景观再生与可持续设计,创建景观智能实验室(LandscapeInLab),出版专著、译著6本,发表论文90多篇。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主持、参与200余项城乡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工程项目。
案例分享
戴代新老师是风景园林专业教师,同时他也是济美学堂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等。行业的发展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波动,但戴老师始终相信风景园林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目标的专业,是建设美丽中国和人居环境的重要专业。因此,作为济美学堂新生导师,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让新生学习风景园林的历史,理解风景园林专业,希望他们能在自主抉择的基础上投身风景园林这个既有利自身发展和健康,又能为国家和人类生命共同体建设做出贡献的绿色行业。例如,他会利用和新生见面的交流机会,讨论专业学习困难和行业发展,参观专业时间和发展历史展览,在同济风景园林专业70周年之际,戴老师与济美学堂新生一起参观学习、详细介绍和答疑解惑。
戴老师2023-2024学年讲授3门本科设计课程、1门本科理论课程,外加本科毕业设计以及参与其他本科理论课程的授课,可以说将本科教学作为工作的重心。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设计能力也是本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关键核心技能。然而,设计课程往往课时长、任务重,而且对教师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帮助不大。一般而言,一位老师每学年承担1-2门设计课程,戴老师的设计课程加上毕业设计,几乎是常规设计课程任务量的2倍以上。他坚持高强度的设计课程教学长达十余年,毫无怨言,而且主动参加新专业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和学生们深入交流、示范讲授,而且不厌其烦的邀请国内外专家在设计课程教学中给同学们进行专业讲座。在他主讲的《场地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中,同样结合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团队类)” “同济大学重点外专引智项目”等给本科同学引入高水平的外国专家讲座,为丰富课程讲授方式和提高课程质量水平做出努力。
戴老师与指导学生
毕业设计中,戴老师与同事刘悦来副教授一起指导12名学生,为使同学们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能参与到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结合刘悦来的全国社区花园营造活动,从自己不多的科研经费中给同学们报销差旅费,带领同学们远赴新疆乌鲁木齐市实地调研,进行社会参与设计活动,为期长达2周。本科生的设计教学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且深入到社区中进行营建实践,让他们获得了难得的社会交流和设计营建的亲身体验。同学们的活动也被当地社区和居委多次表扬,并给学校发送感谢信。
另一方面,结合他作为杨浦区社区规划师的身份,让本科同学们参与到杨浦区定海街道园艺中心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工作中。这其中不仅包括他本科课程学习的同学,也包括他指导的济美学堂新生、创新创业学生等。园艺中心工作成为杨浦区社区营造的一个亮点,被媒体多次报道,参与的同学代表也有机会被新闻媒体采访,极大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对职业职责的深入理解。
导师简介
蒋烁,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副教授。入选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创新团队等。长期致力于具身智能、多模态感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8项,参与上海市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以及ICRA等领域高水平期刊与会议。论文等成果入选ESI高被引、期刊封面论文、期刊最佳论文奖等。担任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专刊、ICDL、ICARM等期刊与会议(客座)副主编以及领域内多本IEEE汇刊审稿人。
案例分享
蒋老师担任导师期间,认真负责,对学生尽心尽力,深受同学们好评。他亲自指导学生们围绕机器人学习数据获取难和被动数据难以支撑开放环境学习这两个核心瓶颈进行初步认识,聚焦于仿人技能大数据库与具身交互两大研究方向,通过团队协作,帮助学生建立灵巧操作、场景理解与意图推理、安全交互与共融、鲁棒机动能力等学习模块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蒋老师鼓励学生们挑战传统框架,敢于尝试新思路,每一个细节的完善都力求精益求精。
蒋老师指导的一位学生
在2023-2024年度,蒋老师指导学生们参加2024年第26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多项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这一过程中,蒋老师引导学生从项目选题入手展开深度调研,瞄准当前市面上其他解决方案的痛点与瓶颈问题开展方案设计,最后在技术路线上具体实施。蒋老师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进展,与他们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产学研思维,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实践产品。
在蒋老师的指导下,卞同学参加三项科研竞赛并获奖:2024第26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赛区二等奖;2024第六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省赛一等奖;2024第10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银奖。立项2项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一项结题评价为优秀,一项在研)。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一区IEEE Trans论文一篇(影响因子10.7),在投IEEE Trans论文一篇。
蒋老师认为科研的启蒙在于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在这一学年里,他积极地向学生们介绍了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蒋老师坚信“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科研探索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们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蒋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前沿技术的展示,带领学生们实地调研开物实验室的设施与研究方向,将复杂的科学问题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点,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具身智能的科学前沿,进行探索。
在这一年的导师工作中,蒋老师深刻体会到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乐趣。蒋老师见证了学生们从对科研的懵懂无知到逐渐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能的过程,也看到了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变化不仅让蒋老师深感欣慰,也让蒋老师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导师的信念和决心。
蒋老师表示:未来他仍会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科研道路上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更强。
导师简介
刘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市首批100名乡村建筑师。在教学、科研等有着30多年的从业经验,有着不间断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学生在校园中健康顺利的成长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细致入微的方法,尤其对大学新生的校园适应性启发与教育有特别的经验。
案例分享
在2023-2024学年新生入校后,刘敏老师一直担任新生导师工作。在与指导的8位新生第一次见面时,刘老师就中学的校园生活与大学校园生活的差异做了介绍,强调大家要对未来几年的校园生活有明确的规划,鼓励大家在学习和专业上要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校、专业、班级、社团等活动都应积极参加,做一个健康快乐热爱生活的青年。另外,对上海这个充满现代与时尚气息的城市,鼓励同学们学习之余多出去走走看看,特别去体会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的优秀案例,将专业学习与案例解析相结合,尽快建立专业视野与拓展眼界。在一年的相处时间里,刘老师定期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思想波动、学习状态,在专业选择方面也提出适合学生自身条件的合理建议,在夏季学期结束时,同学们都选择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校园生活日常分享与交流
刘老师很重视对学生的带教,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带着他们去嘉定校区看桃花盛开的校园,参观那里的图书馆,登高至文傕堂的大平台俯瞰校园,就校园整体规划的情况逐一介绍,也对校园里的院系楼进行专业剖析以增加学生们专业认知。针对上海的城市更新成就,也带学生们去参观了张园以及EKA天物园区,解说这些典型案例的整体规划、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让学生们体会到规划师与建筑师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同时,刘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学校的SITP项目,指导他们就如何从项目的前期调研、文献查阅以及案例研究来进行所选项目的递进研究,希望同学们通过项目研究理清思路,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目前该项目顺利进行中并按期提交了中期报告。
带学生参观并讲解建筑设计与建造细节
刘老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与学生们的日常互动与专业指导的工作中,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与信任,学生们也非常乐意与刘老师交流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便一年的新生导师工作已经结束了,但师生之间仍然保持着经常的交流。
导师简介
陈静,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博士后,2022级工业设计专业班主任,工业设计本科生导师。聚焦于数字健康中的人因可靠性,尤其是在老龄化社会和慢病管理中的设计实践与理论创新。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地方科研及实践项目。所参与的上海市静安区临汾社区“五床联动”医养照护服务模式优化项目已经在上海市静安区得到了推广运用。
案例分享
作为本科生导师,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视野,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她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取面对面指导与线上腾讯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与学生交流课题进展、解决疑难问题,并帮助他们在研究中结合理论与实践,取得有针对性的成果。
在教学与学生培养方面,她注重将医学与设计结合的独特优势融入教学实践。在参与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她带领学生开展了多次医疗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实地了解医疗场景和用户需求,帮助学生将设计与医疗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未来,陈静博士将继续发挥自身医学与设计交叉学科的优势,致力于推动医疗人因与数字健康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创新。
陈老师辅导学生
小组内两位学生的研究重点在儿科医疗设计,尤其是数字化疫苗接种系统的优化与儿童康复设备的创新设计。陈老师为她们提供了设计方法指导,包括人因工程分析、用户交互设计与产品测试方案,推动她们在产品功能性与用户友好性之间找到平衡。组内其他成员则专注于康复方向,她们的研究涉及智能康复设备与家庭化康复工具的开发。陈老师通过带领她们参观医疗场景,与一线医生和护士交流,帮助她们从用户需求出发,探索产品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与可行性方案。此外,陈老师还鼓励学生共同讨论跨课题研究主题,帮助他们建立起宏观的学术视野与设计思维。在指导过程中,她经常分享经典医学与设计结合的文献与案例,同时,她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与讨论,通过深入剖析设计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这种教学相长式的互动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