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时间:2022-08-17

2022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申报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等级
高等教育
新时代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教育徐建平、李少华、周朝晖、张莉、花虹、周羚君、陈雄达、钱志坚、彭婧特等
数字时代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体两冀双引擎”模式蒋昌俊、苗夺谦、丁志军、姜育刚、卫志华、闫春钢、张亚英、方钰、王成、冯瑞特等
传承·创新·引领:土木工程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的系统实践赵宪忠、张伟平、顾祥林、陈以一、阮欣、严长征、王伟、陈清军、钱建固、单伽锃特等
交融成艺、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的道路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范式方守恩、凌建明、张兰芳、孙立军、钱劲松、杨轸、刘黎萍、王俊骅、赵鸿铎、余博特等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建筑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吴志强、李翔宁、耿慧志、沈洁、章明、杨贵庆、刘悦来、张鹏、陈晨、董楠楠特等
领异标新、兼容并包、知行相资,世界一流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同济实践娄永琪、徐江、马谨、张雪青、苏运升、周洪涛、张磊、杨皓、倪旻卿、范斐特等
“三链协同”的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与实践钟志华、雷星晖、周斌、许涛、殷俊锋、赵宪忠、赵鸿铎、吴志军、肖小凌、陈城特等
从质量控制走向质量文化: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传承创新顾祥林、陈以一、李亚东、吴志军、黄一如、朱伟文、章小清、许维胜、邓慧萍、林思劼特等
筑根塑魂,学科协同,平台耦合——“数智+”经管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阮青松、雷星晖、李永、徐勤、吴志军、单烨、李忠华、马小峰、殷俊锋、陈宇光一等
融合中外,贯通发展,多元协同——“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创新实践吴赟、吕培明、郑春荣、黄立鹤、郭亚东、陈琳、张德禄、徐翔、单晓光、夏吉宣一等
夺实物理基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羊亚平、谢双媛、张睿、倪晨、吴天刚、张志华、倪忠强、张建卫、顾牡、王祖源一等
“三堂四端五联动”一流环境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实践黄翔峰、陆丽君、刘佳、徐竟成、彭开铭、李咏梅、戴晓虎、王志伟、刘涛、格日乐一等
厚基础-强实践-重交叉的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陈虹、陈启军、刘成菊、李莉、胡云峰、余有灵、徐志宇、张志明、周伟、蒋磊一等
创建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要素培养领跑型汽车自主创新人才李理光、邓俊、吴志军、闫建来、殷兴吉、李彦龙、熊璐、孔德洋、董光宇、曹静一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课程生态链建设与实践杨志强、龚沛曾、李湘梅、孙丽君、王睿智、高枚、丛培盛、朱君波、肖杨、袁科萍一等
面向国家战略的一流测绘人才科教融合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童小华、楼立志、谢欢、程效军、冯永玖、李博峰、陈义、冯甜甜、乔刚、吴杭彬一等
材料专业“一体两翼”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模式邱军、吴志军、章小清、许维、赵治国、刘明贤、袁伟忠、张任远、林健、张树青一等
乡村振兴为导向的我国风土建筑认知、实录与保护教学体系构建常青、张鹏、王红军、李颖春、李浈、戴仕炳、邵甬、韩锋、朱宇晖、刘涤宇一等
铸魂、强基、实践、引领——同济特色桥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四十年实践项海帆、葛耀君、石雪飞、阮欣、孙利民、苏庆田、李建中、袁万城、吴培峰一等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一流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王佐林、张磊、张旗、苏俭生、康非吾、吴珺华、周玥、周敏一等
转型发展阶段国家重大需求牵引的工程管理π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王广斌、施骞、唐代中、曹冬平、肖超、丁士昭、金颖妍、马国丰、李永奎、王旭育一等
“理论-方法-案例-实践”耦合进阶式管理类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尤建新、邵鲁宁、蔡三发、马国丰、武小军、邱灿华、王洪伟、周文泳、陈强、刘光富一等
“知行合一”的乡村振兴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彭震伟、张尚武、耿慧志、杨贵庆、栾峰、张立、陈晨、程遥、王云才、姚栋一等
融合·转化·提升——基于深挖校本教育资源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与实践徐蓉、王鹏、刘骞、姚莉萍、李雅茹、崔欣玉、王谋寅、刘勇、吕健、周爱民一等
培养“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构筑大思政教学体系彭震伟、陈城、王小莉、王少、王映、程春兰、吴晓培、赵宪忠、吴志军一等
新文科背景下“四位一体”哲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刘日明、吴志军、黄松、陈畅、张敬、张屏瑾、朱崇志、廖宗廷、赵千帆、曾奕二等
基于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创新成果的经管类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石建勋、李海英、李永、钟宁桦、张鑫、阮青松、胡靖、施骞、徐勤、黎得福二等
价值导向、多元耦合、精准传播: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吕培明、程妤、孙宜学、门洪华、黄立鹤、蒋惠岭、陈翌、钟振明、黄丽琴、徐红二等
筑基建魂,二十年砥砺求索,新时代一流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赵生捷、张晨曦、张林、穆斌、江建慧、朱少民、李江峰、高珍、杜庆峰、贾金原二等
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中德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卞永明、于颖、卜王辉、刘广军、闵峻英、刘海江、张文娟、唐堂、王亮、朱传敏二等
科教融合,领军型汽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熊璐、余卓平、陈辛波、卓桂荣、陈虹、曹静、张立军、赵治国、李红、端霏二等
面向课创融合、通专整合、虚实结合的机械基础课程群知识重构的探索与成效卜王辉、李梦如、李峥嵘、于颖、陈哲二等
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根植育人文化,交通工程教育践行二十年吴兵、马万经、杨晓光、李林波、白玉、王艳丽、王映、王玲、惠英、朱兴一二等
产出导向的学生增值发展评价体系创建与实践张伟平、王伟、阮欣、陈以一、单伽锃、孙飞飞、钱建固、陈清军、叶为民、刘曙光二等
风景园林新工科毕业生质量标准体系创立与实践刘滨谊、韩锋、金云峰、李瑞冬、沈洁、王云才、董楠楠、刘悦来、张尚武、张建龙二等
五术融合构建岗位胜任力导向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杨文卓、杨军、魏春岚、李颖、罗轶玮、曾盈、房林、余震、周祁、陈吉二等
创建“四化一协同”高质量临床教学体系 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程黎明、杨文卓、黄蕾、李颖、吴文源、褚旭霞、焦锐、车娜二等
固本外拓,交融共济的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吴广明、张艳丽、李巍、钱正、秦川、董逸、王伊达、周彬、许嘉城、甘露顺二等
“社会技术经济政策”融通的STEP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苏运升、孙效华、丁峻峰、柳喆俊、李龙翔、刘畅、邱梦实、陶思旻、郑康奕、程希寒二等
以新生教育教学为突破口的一流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黄一如、刘润、单烨、吴志军、于鹏、崔莹、冯昕、孙洁、刘晶、程春兰二等
坚定走中国道路的“同路人”思政育人机制探索与创新凌建明、肖军华、马万经、邹晓磊、吴兵、滕靖、杨志丹、赵鸿铎、黄世泽、朱兴一二等
基于大工程与深度产教融合新特征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黄宏伟、关佶红、赵鸿铎、章小清、张伟平、李兰、吴鹏凯、王玮、廖冠琳、袁媛特等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干细胞基础与转化研究未来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裴钢、高绍荣、康九红、孙方霖、郑加麟、张军、刘中民、章小清、王红兵、张敬特等
中德合作“三融合”理念下研究生培养SMART模式雷星晖、霍佳震、李奕滨、吴志红、卞永明、张立军、张丽华、闵峻英、蔡黎明、韩政特等
建构建筑与城市空间理论中国范式与国际话语导向的研究生理论系列课程郑时龄、沙永杰、华霞虹、王凯、刘刊、王伟强、章明一等
创卓越学科,育擎天之柱: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防灾减灾人才培养体系吕西林、周颖、鲁正、陈清军、蒋欢军、熊海贝、程春兰、周德源、卢文胜、江佳斐一等
产教融合、四链贯通,一流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谭丕强、赵治国、吴志军、张立军、曹静、关佶红、章小清、贾青青、武建军、吴鹏凯一等
面向乡村振兴的“多元、融合、实践”人才培养同济模式张亚雷、周雪飞、张尚武、陈杰、吴军辉、祝华军、考书健、杨学军、徐立鸿、朱洪光一等
实验交通驱动的交通学科领军人才“三全协同、四元耦合”创新培养模式孙剑、倪颖、杨晓光、李晔、惠英、白玉、肖军华、江志彬、段征宇、孙海浩二等
面向强国战略的领军人才职业精神“浸润-培根-铸魂”三阶递进式培养与实践赵鸿铎、吴娇蓉、贾青青、樊雅娟、余倩倩、王芳、王洪涛、袁怡洁、柴晨、王宇沁二等
职业教育
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层次全科医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与实践郑加麟、于德华、李觉、赵欣欣、江华、汪浩、杨文卓、陆媛、吴恒璟、孙小婷二等
个性化模块 工学研融合 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实践张建荣、王继平、王建初、郑建萍、李同吉、李正雯、孟宪明一等
从信息素养到信息技术应用-上海市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蔡跃、赵晓伟、彭贤杰、王继平、王静一等
东西协作同济大学帮扶云南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王奕俊、王继平、彭贤杰、李俊、师慧丽二等
基础教育
大中小一体化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基于“大国汽车”教育探索曹静、李红、房亮、王京晶、杨正宇、曹卢一等
高校赋能普通高中艺科融合“STEAM+非遗”课程创新实践丁峻峰、李秀英、范琳玲、邹斌、李洁、朱卫一等
志趣导向的柔性少儿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彭震伟、孙学文、张立、唐育虹、阴佳、潘思佳二等
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跨学科·项目式综合实践教学——同济建造节模式李翔宁、王珂、张建龙、徐甘、耿慧志、郭岚二等
“脚踏实地,志在蓝天”——青少年航空教育之六年实践与探索沈海军、龚新宇、林文琴、陆伟生二等
五维度融合提升中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未来土木工程师启航培育熊海贝、沈水明、朱洪波、刘春、苏庆田、罗晓群二等
搭建结构竞赛平台,培养中学生工程意识张伟平、沈水明、罗烈、施卫星、熊海贝、阮欣二等
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引导、早培养的探索实践廖宗廷、陈宇光、王群、王洋、陆杰二等
“三融”理念下内高班“时代新人”培育工作实践探究曹卢、王康茜、薛晓琳、许伟康、刘瑾瑾二等


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人

完成单位

等级

高等教育

1

学术与职业高度统一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以一、赵宪忠、张伟平、杨坪、陈素文、陈清军、阮欣、钱建固、单伽锃、武贵

同济大学

特等奖

2

深度变革情境下的工程管理专业“双强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乐云、马国丰、李永奎、何清华、胡毅、阮青松、
郑弦、刘明强

同济大学

特等奖

3

基于中国绿色发展经验的输出型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伍江、李风亭、黄一如、黄宏伟、廖振良、李振宇、周俭、谭洪卫、王信、叶为民

同济大学

特等奖

4

基于文化与技术整合的城乡建成遗产保护及传承特型人才培养体系

常青、周俭、戴仕炳、张鹏、邵甬、韩锋、陆地、李浈、
王红军、汤众

同济大学

一等奖

5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联动改革课程内涵,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

杨志强、龚沛曾、朱君波、丛培盛、李湘梅、高枚、肖杨、孙丽君

同济大学

一等奖

6

面向学科发展与信息技术进步的环境实验教学持续提升体系

徐竟成、刘佳、盛力、刘涛、张娴、施鼎方、沈洪、
唐贤春、陈玲、陈皓

同济大学

一等奖

7

服务“走出去”战略的轨道交通工程创新人才“三阶”递进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周顺华、叶霞飞、肖军华、王治、洪玲、白玉、王炳龙、
宫全美、许玉德、周宇

同济大学

一等奖

8

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张伟平、赵宪忠、张艳丽、严长征、石雪珺、陈建兵、
孙利民、熊海贝、张雨、苏静

同济大学

一等奖

9

“立体T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实践

娄永琪、马谨、杨皓、范斐、张雪青、孙效华、徐江、
丁峻峰、王丹妮、蒋丹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0

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建筑规划景观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改革

黄一如、李振宇、吴长福、孙彤宇、王一、耿慧志、
金云峰、姚栋、贺永、冯昕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1

基于个性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赵宪忠、熊海贝、张伟平、陈清军、顾祥林、阮欣、
钱建固、刘春彦、单伽锃、苏静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2

服务国家战略: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

彭震伟、耿慧志、张尚武、栾峰、李京生、杨贵庆、张立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3

国际学科竞赛牵引航空卓越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李岩、沈海军、李军、袁国青、朱延娟、金哲岩、董国华、陈硕、温建明、范武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4

多方协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国际顶级汽车产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杨志刚、贾青、李彦龙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5

“仿工厂”——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探索与成效

陈明、王玉、于颖、张文娟、冯晓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6

面向科学素养教育的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大学物理为例

羊亚平、王祖源、方恺、赵敏、顾牡、吴天刚、倪晨、
倪忠强、张睿、宋志怀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7

灾难医学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刘中民、赵中辛、陈雁西、罗轶玮、徐增光、李静、
白建文、王瑛、韩庆辉、李昕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8

以促进教育各阶段有效衔接和招生制度改革为目标的“苗圃计划”探索与实践

廖宗廷、王群、王洋、朱崇志、王伯瑛、王梓力、
陈明、陈洁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9

引领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校际交流平台的创建与实践

李国强、熊海贝、何敏娟、沈水明、陈俊岭、武贵、
周桂平、李征

同济大学

一等奖

20

开展四维度培养,践行三层次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编程思维和能力

顾春华、陈章进、叶文珺、高枚、陈莲君、文欣秀、
黄小瑜、闫红漫、王淮亭、胡庆春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建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华东师范大学

一等奖

21

知行合一,培育仁心仁术的未来医者—口腔医学贯通型实践育人体系的改革实践

王佐林、张磊、华咏梅、苏俭生、王鹏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2

好机制、好教师、好学生--“三箭齐发”推进试点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顾祥林、黄雨、赵宪忠、熊海贝、黄宏伟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3

基于科教结合与国际协同的研究生全英语研究型设计教学体系建设

孙彤宇、王一、王桢栋、袁烽、许凯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4

通识教育创新:核心价值引领下英语讲授本土中国学课程体系实践

吕培明、程妤、黄立鹤、张韬略、刘丹东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5

枢纽型毕业设计模式重构与实践

吴娇蓉、李晔、惠英、孙剑、杨超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6

全覆盖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与实践

黄宏伟、蒋欢军、赵程、熊海贝、沈佳君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7

研究型大学工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道路的求索与引领

廖振良、雷星晖、吴志军、陈峥、黄雨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8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建设与成效

奚鹰、朱美华、李峥嵘、卜王辉、李梦如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9

后金融危机时代本硕贯通式新型数理金融人才多元培养体系构建与机制改革

阮青松、李永、雷星晖、李少华、潘烜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0

宝石学专业方向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廖宗廷、周征宇、马婷婷、杨如增、倪世一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1

扎根理学、聚焦工科—通过《数学分析》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的创新人才

潘生亮、贺群、李雨生、张弢、颜启明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2

转化医学背景下生命科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张敬、康九红、高绍荣、冷晔、张梦杰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3

以学术英语和输出能力为核心的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宋缨、蒋琴芳、朱锡明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4

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升卓越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叶为民、李振宇、潘慧斌、王国民、单烨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5

强化实践认知、拓宽国际视野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改革和实践

邓慧萍、隋铭皓、李树平、唐玉霖、李攀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6

“历史、理论、评论”三位一体的建筑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郑时龄、常青、卢永毅、章明、李翔宁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7

面向创新创业需求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向阳、王晓国、丁志军、卫志华、董变林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8

基于四轮驱动共生平台的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阮青松、唐伟、黄一如、王莉、魏峰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9

技术进步和产学交流引领的化学实验教学新思维新实践

王晓岗、许新华、刘金库、范丽岩、吴梅芬

同济大学

二等奖

40

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导师能力建设体系创新与实践

雷星晖、陈以一、李兰、李庆、谢永生

同济大学

二等奖

41

基于Tuckman模型的工商管理多层次协作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甄杰、任浩、朱莺、马利君、王芳

华东政法大学、同济大学

二等奖

基础教育

42

自主构建移动教学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一等奖

43

普通高中理工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普陀区教育学院

一等奖

44

创意教育

周筠、王科音、邵学文、董宏、徐汉荣、
金英芳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二等奖

职业教育

45

让微课程更好服务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

蔡跃、王继平、张建荣、冯晓、王静、颜明忠

同济大学

一等奖

46

能力为本、三性融合、理实一体——中职新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实践

王继平、张建荣、蔡跃、王建初、谢莉花、李俊、王静

同济大学

一等奖


2013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获奖等级

1

20年磨一剑——与国际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

李国强、沈祖炎、赵琦、邱洪兴、何若全、陈以一、孙伟民、何志方、何敏娟、赵宪忠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南京工业大学

特等奖

2

传承创新 构建上海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协同培养体系

龚沛曾、傅建勤、顾春华、刘晓强、高建华、
杨志强、黄林鹏、陆 铭、夏 耘、陈志云

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特等奖

3

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本研全覆盖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践

沈祖炎、胡展飞、雷星晖、陈以一、陈峥、何敏娟、
邓慧萍、黄宏伟、黄道凤、廖振良

同济大学

特等奖

4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包建设,培养一流交通工程专业人才

林航飞、吴娇蓉、吴 兵、陈小鸿、辛飞飞、李林波、李 晔、孙海浩、孙 剑

同济大学、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一等奖

5

创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物理数字教学平台、实施以主动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顾 牡、王祖源、吴天刚、倪忠强、宋志怀、刘海兰、武荷岚、赵 敏

同济大学

一等奖

6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单晓光、朱雪忠、程德理、宋晓亭、刘晓海、
刘春彦、张伟君、袁秀挺、张韬略、杜筠翊

同济大学

一等奖

7

大工程实践驱动的工程管理领军人才“三维耦合”创新培养模式

乐 云、李永奎、何清华、马国丰、陆云波、施骞

同济大学

一等奖

8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层次跨学科化学开放实验教学实践

朱仲良、王晓岗、许新华、丛培盛、吴梅芬、
曹同成、李明芳、肖寒霜、胡惠康

同济大学

一等奖

9

加强数学基础,培养工科学科交叉型应用创新人才的实践与研究

徐建平、李少华、蒋凤瑛、殷俊锋、刘庆生、
陈雄达、李雨生、靳全勤、梁 进、兰 辉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0

面向未来的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

赵宪忠、顾祥林、熊海贝、黄宏伟、张艳丽、
葛耀君、张伟平、丁文其、陈清军、梁发云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1

能力培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城市规划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建设

唐子来、孙施文、彭震伟、杨贵庆、周 俭、张尚武、栾 峰、田 莉、卓 健、侯 丽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2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产品设计教学实践

范圣玺、杨文庆、刘 胧、莫 娇、任丽莎、邓碧波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3

全程临床教学及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程黎明、蔡巧玲、黄 蕾、杨文卓、王乐民、褚旭霞、赵惠康、谢晓恬、杨长青、吴文源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4

融合学科优势资源的现代环境实验教学体系

徐竟成、黄翔峰、施鼎方、沈 洪、唐贤春、盛 力、刘 涛、刘 佳、张 娴、陈 玲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5

探索新的模式和体系,建设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群

张晨曦、罗怡桂、张惠娟、江建慧、刘 岩、刘 依、林冰轩、李江峰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6

校企联合、国际交流、创新实践、学科交叉——四轮驱动的汽车人才培养体系

吴志军、陈 翌、余卓平、曹 静、李彦龙、马 钧、
左曙光、楼狄明、陈 慧、毕迪迪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7

新世纪大学德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朱建华、郭屹炜、王颖频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8

以国际双学位培养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吴长福、黄一如、李振宇、李翔宁、王一

同济大学

一等奖

19

以科研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开放式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钱 洁、费 俭、曹志伟、康九红、房健民、陈志宏、石嘉豪、顾华、杜昌升、邵晓霞

同济大学

一等奖

20

以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目标的自动化专业协同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陈启军、余有灵、张 伟、朱 劲、王 峻、赵 霞、
王祝萍、蒋 磊、潘 登

同济大学

一等奖

21

以提升职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李 晔、陈以一、雷星晖、王 玮、刘 波、
李卫芬、吴志军

同济大学

一等奖

22

“厚基强能”的计算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蒋昌俊、苗夺谦、王力生、王晓国、董变林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3

“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为一体的新型汽车造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彦龙、吴志军、范圣玺、杨志刚、阮界望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4

电子信息类专业协同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刘富强、宋春林、王新红、王 平、郭爱煌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5

工科成人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蒋凤瑛、周建民、朱伟文、杨劲松、孟宪明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6

构建联动式创业创新教育体系,培育高素质人才

李 昕、徐 迅、方雅静、胡 静、周上玖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7

古希腊语简明教程(教材)

孙周兴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8

环境科学十年实践: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前沿

赵建夫、陈 玲、贺文智、林志芬、尹大强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9

精英型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程效军、陈 义、童小华、刘 春、楼立志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0

开辟中国传统建筑认知教育新途径:“建筑人类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张晓春、常 青、邵 陆、刘东洋、童 明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1

科学与人文融合背景下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创新与实践

游松辉、周 萍、叶 宇、张 忠、李瑞杰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2

面向卓越环境工程师培养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体系

何品晶、邵立明、章 骅、吕 凡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3

嵌入型开放式力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建设与实践

郑百林、唐寿高、聂国隽、仲 政、韦 林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4

十年磨砺、以应国需——创建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育体系

常 青、卢永毅、陆 地、张 鹏、李 浈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5

学习共同体与创新人格培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与研究

邵龙宝、薛念文、孙小金、文建龙、王谋寅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6

依托中德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陈 明、冯 晓、王 玉、刘晋飞、毛燕芬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7

以双学位为核心的全方位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体系

蔡永洁、李振宇、王 芳、张 轮、王海艳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8

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

杨志强、袁科萍、朱君波、李湘梅、丛培盛

同济大学

二等奖

39

卓越口腔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成效

王佐林、吴珺华、苏俭生、李生娇、华咏梅

同济大学

二等奖



2009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

序号
成果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
1钢结构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沈祖炎、李国强、陈以一、何敏娟、童乐为、张其林、李元齐特等奖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努力构建高水平的普通物理学课程教学平台顾牡、毛骏健、吴於人、王祖源、鲍鸿吉一等奖
3宝石学学科系列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廖宗廷、朱静昌、周祖翼、马婷婷、周征宇一等奖
4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姜礼尚、徐承龙、梁进、李少华、任学敏一等奖
5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徐安东、袁科萍、刘江、李湘梅一等奖
6计算机学科“一体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蒋昌俊、苗夺谦、王晓国、刘琴、王力生一等奖
7工科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李国强、胡展飞、廖宗廷、于航、潘玉芳一等奖
8理工融合的国际化环境人才培养体系周琪、李风亭、高乃云、黄翔峰、Klaus Toepfer一等奖
9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何敏娟、顾祥林、熊海贝、赵宪忠一等奖
10全方位监控、循环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胡展飞、沈祖炎、陈峥、邱伯驺、李国强二等奖
11成人终身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李国强、朱伟文、徐蓉、刘小英、杨劲松二等奖
12“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建设顾祥林、屈文俊、苏小卒、吴迅二等奖
13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王荔、柳?俊、周晓蕊、薛航二等奖
14以培养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大学德语课程建设朱建华、郭屹炜、王颖频二等奖
15口腔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苏剑生、王佐林、潘可风、华咏梅、王鹏二等奖
16“全程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蔡巧玲、程黎明、杨文卓、盛红华、杨长青二等奖
17多元化及层次递进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应用赵建夫、陈玲、李光明、李风亭、黄清辉二等奖
18同济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实践陈启军、肖辉、王晓国、朱劲、董变林二等奖
19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性汽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李理光、吴志军、张其荣、曹静、余卓平二等奖
20机械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奚鹰、朱美华、于航、宋蕴璞、刘世亮二等奖
21多样性、实践性、研究型教学创新基地建设吴长福、张建龙、阴佳、周俭、黄一如二等奖
22交通运输类人才创新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孙立军、杨晓光、杨东援、董德存、严作人二等奖
23以凝练教学精品推动汽车领域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吴光强、余卓平、孙泽昌、鞠丽娟、陈礼璠二等奖
24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朱合华、丁文其、黄茂松、鲍峰、徐伟二等奖
25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保证与创新体系建设童乐为、刘沈如、罗烈、顾浩声、蔡巽一二等奖
26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探索与实践廖宗廷、张勤、潘玉芳、徐沁、周建辉二等奖
27依托国际合作平台构建教育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董琦、严爱华、冯一平、李风亭、吴志红二等奖
28全国城建干部在岗专业技术教育(1984-2008年)吴志强、王骏、周俭、戴慎志、唐子来三等奖
29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创新体系的综合研究与实践陈建国、曹吉鸣、贾广社、唐可为、黄如宝三等奖

30

临床医学专业的社区预防医学基地建设探索李觉、张丽娟、邹丽玲、张欣文、艾自胜三等奖
31大学生CAX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意识的构建与研究郝一舒、郑惠强、谢红、朱美华、李沪曾三等奖
32《梦怀李庄》——2005年测绘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改革李浈、鲁晨海三等奖
33力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朱慈勉、张伟平、吕凤梧、吴宇清、龙仲芬三等奖
34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条件下的资助体系创新实践探究霍佳震、金福安、周彬、陈宇光、殷娣娣、赵璞三等奖
35实验教学系统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东援、朱玉华、杨正宏、黄星平、史良三等奖
36构建“多课堂体验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平台考书健、周建辉、吴广明、王晓国、高国武、沈嘉三等奖



2005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

序号成果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
1新世纪初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龚沛曾 、杨志强、徐安东 、龚正良 、许兰兰 、侯文永 、宋国新一等奖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陈以一 、何敏娟 、马人乐 、黄道凤 、徐汉明一等奖
3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创新体系研究林家阳 、王 健 、王 荔 、柳 珊 、赵勇智一等奖
4面向新世纪的工科数学教学的综合改革与创新建设郭镜明 、徐建平 、朱晓平 、蒋凤瑛 、靳全勤一等奖
5校企合作加强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卢耀祖 、管彤贤 、邱惠清 、田 洪 、符敦鉴、陈卫明一等奖
6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赵 民、彭震伟 、周 俭 、刘 冰 、陆希刚一等奖
7国际联合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化建设黄一如 、李振宇 、王伯伟 、卢济威 、项秉仁一等奖
8面向新世纪的挑战 加强口腔医学基础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探索潘可风 、华咏梅 、苏剑生 、钟 滨 、赵 芸一等奖
9理论与实践结合 软件与硬件并重以创新教育理念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董大奎 、王国强 、林 冶 、吴家正 、涂 明一等奖
10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赵建夫 、周 琪 、徐竟成 、黄翔峰 、朱毓秀一等奖
1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学校模式研究及其在高校的实践凌培亮 、陈幼德 、吴少红 、张 波 、张建忠二等奖
12重实践、求创新,创建一个发展与开拓性的现代化物理实验教学基地陈铭南 、倪 晨 、曹正东 、何雨华、孙文光二等奖
1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大学物理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吴於人、毛骏健、倪忠强 、鲍鸿吉 、刘钟毅二等奖
1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于 航、严继东、宋德朝、邱惠清二等奖
15汽车专业课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改革及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吴光强、鞠丽娟、吴小清、王光明二等奖
16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通信信息类课程改革刘富强、王新红、陈康力、孙懋珩、史 良二等奖
17创立我国建筑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常 青、蔡永洁、吴长福、黄一如、莫天伟二等奖
18“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课程建设李国强、黄宏伟、汤永净、吴 迅、刘沈如二等奖
19土木工程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李国强、陈以一、何敏娟、张 旭、朱合华二等奖
20现代结构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朱慈勉、张伟平、江利仁、李建新、孙飞飞二等奖
21大学人文社科丛书(教材)顾珏民、陈思明、孙祖芳、孙宜学、徐 红二等奖
22发达地区终身教育模式探索与资源共享研究吴启迪、凌培亮、杨劲松、陈其晖、汪 镭二等奖
23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程大章 刘 钢 陈 梁 柴健民三等奖
24测量学课程建设与实践程效军 须鼎兴 鲍 峰 童小华 刘 春三等奖
2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搞好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教学唐益群 石振明 黄 雨 胡展飞 董炳炎三等奖
26改革创新建设“土木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应惠清 俞国凤 徐 伟 韩兵康 李 辉三等奖
27基于Web核医学影像个案教学CAI课件设计与应用吕中伟 蔡海东 娄继权 叶 强 孙 明三等奖
28《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主体性开放型教学模式研究邵龙宝 张儒平 耿忠平 薛念文 王 芹三等奖



2001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序号成果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
1关于普通高校间合作办学、资源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陈建新、童学锋、陈廷雨、张鸣芳、丁智勇一等奖
2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努力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顾牡、吴於人、陈铭南、羊亚平、毛骏健一等奖
3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沈祖炎、蒋永生、沈蒲生、陈以一、王伯伟一等奖
4

通途工程(3+1模式)--产学研合作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诸葛镇、张建武、靳晓雄、党一平、赵亦希一等奖
5以学分制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童学锋、胡展飞、周明敏、朱伟文、邓秋军一等奖
6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赵建夫、吴家正、程大章、朱静昌、应惠清一等奖
7宝石学学科创立、建设与人才培养廖宗廷、周祖翼、朱静昌、杨如增、马婷婷一等奖
8面向二十一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实践龚沛曾、陆慰民、杨志强、徐丽华、高枚一等奖
9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李国强、朱合华、李国平、何淅淅、陈国兴一等奖
10城市规划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陈秉钊、赵炳时、黄光宇、赵民一等奖
11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潘可风、苏剑生、赵芸、王方、王钢二等奖
12高职教材建设的组织与管理董大奎、涂明、李卫芬、应惠清、龙惟定二等奖
13基于因特网的远程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李爱平、马淑梅、朱传敏、刘光富二等奖
14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实践赵民、彭震伟、潘海啸、宋小冬、刘冰二等奖
15以全面推进与深化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建筑学教学改革吴长福、黄一如、石永良、张建龙、赵秀恒二等奖
16钢结构课程设计何敏娟、陈以一、罗烈、马人乐、沈德洪二等奖
17环境教育与环境人才培养章非娟、屈计宁、徐竟成、余志荣、高廷耀二等奖
18国际联合课程设计卢济威、王伯伟、伍江、戴松茁、王方戟二等奖
19面向二十一世纪改革教材工科《微积分》的编写与试点(教材)郭镜明、应明、邵国梁、朱晓平二等奖
20铁道线路工程(教材)王午生、戴月辉、叶霞飞、郑其昌、吴邦颖二等奖
21测量学(教材)顾孝烈、鲍峰、程效军二等奖
22普通高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凌培亮、陈幼德、吴少红、张建忠三等奖
23加强专业课教学改革和学生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倪计民、张勤、辛美娟、王光明、张蕾三等奖
24机械设计多媒体CAI的研究与实践虞丽娟、刘敏、陈荣、黎冠中、谢品月三等奖
25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陶树平、雷信贤、缪润生、陈峥、潘高春三等奖
26深基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的研制朱合华、夏才初、丁文其、黄宏伟、王剑锋三等奖
27同济大学测量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程效军、须鼎兴、棱立志、童小华三等奖
28建立我国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的新体系卢永毅、常青、伍江、鲁晨海三等奖
29院前急救实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改实践郭莉、徐绍春、李健、顾璇、侯仲球三等奖
30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教材)吕西林、周德源、李思明三等奖


1997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序号成果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
1国际合作、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工作型硕土的探索与实践黄锡朋、张洪欣、尤建新、高卫民一等奖
2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顾祥林、朱慈勉、谢步瀛、顾蕙若、王生印一等奖
3海洋地质专业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汪品先、马在田、王家林、周祖翼一等奖
4工科高等函授教育的改革与实践郑朝科、张建忠、凌培亮、吴少红、陈幼德一等奖
5岩土工程实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及教学改革袁聚云、叶观宝、潘永伟、吴晓峰、石振明一等奖
6电路分析导论教材熊炳焜一等奖
7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管理体制郑时龄、邱伯驺、王从、周明敏、苏美珍二等奖
8对理工科大学生开设京剧艺术欣赏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许锦文二等奖
9大学物理教学手段和方法现现代化探索与实践冯伟国、华金龙、王少杰、陈铭南、刘支龙二等奖
10结合实际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吴长福、钱锋、王伯伟、赵秀恒、刘仲二等奖
11卫星大地测量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刘大杰、施一民、沈云中、王解先、陈义二等奖
12同济大学大学德语(六级〕课程建设朱建华、梁淑妍、贺文威二等奖
13材料力学课程建设陶伟忠、孔超群、徐正义、王文斗、鲁昧二等奖
14高校心理教育与研究陈增堂、王昆、徐国明、王乃田、周铭孝二等奖
15开展数学课程建设和竞赛工作,增强学生应用能力桂子鹏、冯国胜、徐建平三等奖
16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辅课结合和基地教育模式顾钰民、孙其明、高平平、杨大钧、章仁彪三等奖
17新时期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认识和实践张吉顺、陈忠延三等奖
18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创新高汶栋、郝一舒、陈昌明三等奖
19多层次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李光明、甘礼华、赵国华、陈龙武、赵国菁三等奖



1993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序号成果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
1传统建筑测绘教学实习的改革与深化路秉杰一等奖
2以“环境观”建立建筑设计教学新体系卢济威、朱谋隆、余敏飞、沈福煦、王伯伟一等奖
3以系统论观点建设学校“三风”方如华、王从、苏美珍、乔建新、朱良慧一等奖
4高等数学试题库及计算机辅助命题和评估软件系统李重华、项国甸、归行茂、王健生二等奖
5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和实际分析能力、分析化学实验改革倪亚明、李义久、苏耀东、周荣丰、顾树村二等奖
6物理实验课程系与教学方法的优化陆延济、费定、卜永芳、胡德敬、陈铭南二等奖
7办出专业特色——建设工民建专业系列教材朱伯龙、颜德恒、王肇民、赵志缙、朱北勉二等奖
8建立实习基地网络、确保实习质量王 从、干国华、庄淑霞、许仁同三等奖
9研究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改革范锡洪、谢作陶、诸大建、金、蒋祖喜三等奖
10提高和改善学生创造素质一大学创造性教育王慧中、朱家玮、时东兵、顾国强三等奖
11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傅世福、王子成三等奖
12杭州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郑家秋、郭家良、王允侠、唐益群、沈爱君三等奖
13坚持自动化的改革方向、提高机制专业教学质量张曙、陈炳森三等奖
14测量学课程改革与建设顾孝烈、姚坤一、洪炳隆、鲍峰、施建刚三等奖



1989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序号成果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
1坚持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出成果出人才陶松龄、董签泓、李铮生等特等奖
2结构系列课程建设沈祖炎、王肇民、沈德洪等特等奖
3多种教学手段在“大学物理”中的应用于立淮、林学言、徐永琪等特等奖
4改革生产实习,增强能力培养丁根裕、赵志缙、沈德洪等优秀奖
5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戴复东、莫天伟、余敏飞等优秀奖
6普通化学课程改革和建设朱慈勉、汪榴、江利仁等优秀奖
7丹心只为育人才魏润柏优秀奖
8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韦永英、叶义芸等优秀奖
9“海洋结构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毕家驹优秀奖
10电子学实验课改革杨桂森、殳瑛瑛、陆雁等优秀奖
11开展社会调查是“政治经济学”教改有效途径刘守仁、武克敏、程佩馥等优秀奖
12开办“高等数学提高班”的经验邹保康、宣耀焕、李生文等优秀奖
13老专业如何办出新水平茅清希、刘传聚、陈沛霖等优秀奖